想象力、创造力和较量 — 欺骗与反欺骗的互动(3)
【2019年8月13日存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对峙中唯一不变的就是较量的互动。在对手研究你的时候你也必须更深入地研究对手。战略性欺骗完全可以成为弱者的武器,虽然它并非绝对灵丹妙药。技术实力依旧是关键。只有当你和对手的力量落差太大,你的实力无法有效发挥的时候,请记住,你还有心理学这种武器…
经验显示,挫败对手实施欺骗的努力十分困难。但每一次欺骗行动都注定留下蛛丝马迹。
因此只要进行了欺骗,就存在被发现的可能。区别只是在于,发现的时间,是及时、还是为时已晚。
此外,尽管所有欺骗计划都规定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没有任何欺骗计划能绝对保密。
在整个欺骗行动中,有多少种欺骗方法,就有多少种反欺骗的对策。
欺骗和反欺骗是一个反复互动的过程,其运动机理近似于动态博弈 —— 潜在的进攻方先采取某些行动,防御方可能根据该行动采取相应的行动,而进攻方则可能考虑到防御方的反应,从而会在进一步的行动中调整策划案。
总之,就如密码学本身就包含构建和破解两部分,战略性欺骗自诞生以来,欺骗和反欺骗的较量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 情报和反情报的对抗 ——
情报领域是这场暗战的关键之地。
双方的情报和反情报的斗争从来不会停止。可以从战略性欺骗的行动过程来了解其中的明枪暗箭。
1、首先,在战略性欺骗计划阶段,表现为欺骗方的积极情报、和潜在被欺骗方的反情报互动
英国学者 Howard 说,欺骗不仅需要良好的安全保密,而且需要良好的情报。这是所有欺骗活动中两个必要的支撑。
⚠️对对手情报能力和弱点的了解将方便欺骗者有针对性地制订欺骗计划,有针对性地释放错误信息,并确定对方的接收情况。
要知道,这些情报无疑是潜在被骗者的核心机密,其反情报措施森严,双方的情报战就此拉开序幕。
欺骗方的矛是否能刺破防御方的盾,决定了这场情报战的胜负,除非有特殊情况,如二战中英国英国情报部门破解 Enigma 从而掌握了德国的核心机密。
通常,有关决策者心理之类的核心情报难以通过情报搜集手段获得。因此,欺骗方只能搜集一些相关资料,通过情报分析手段对对手决策者的心理及认知进行判断,从而为有针对性的欺骗行动占取先机。
2、其次,在战略性欺骗的实施阶段,针锋相对的是潜在被骗者的积极情报活动与欺骗方的反情报活动。
任何欺骗行动都是不完美的,欺骗者也清楚对手希望看见自己的底牌,因此必须压制对手获取情报的能力,封锁对手搜集情报的渠道,将欺骗和拒止手段结合起来,隐真示假。
⚠️社交媒体情报自社交媒体诞生之初就是你所有对手对你进行情报活动的一个关键窗口,而直到如今人们依旧没能重视起这件事,导致“我在明他在暗”的窘迫。从一开始就输掉了。
反抗绝不可以这样。要时刻知道,你的对手一直在千方百计地研究你,而你从来不知道他们的研究重点是什么、以及哪些信息正在起到间接的关键作用。所以,至少不要亲手曝光自己。
更多方法详见《角色扮演:行动者刚需》《分裂人格的魅力》。
如角色扮演和分裂人格,这些基本的欺骗方式本身就是针对对手情报分析能力的一种反情报方式,它以挫败对手的行动为根本目标。
欺骗的成功意味着被骗者的情报失误。
—— 想象力、创造力和较量 ——
欺骗是一门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
战略性欺骗者往往都是不守常规的决策者,他们乐于突发奇想,为潜在的被骗者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出其不意,“以正合、以奇胜”。
同样,⚠️成功的反欺骗也必须从此处入手,突破常规的思维定势,透过看似真实的噪音发现真正的信号。
IYP在OSINT演示中体现了很多情报挖掘的思考方式,其中大部分内容均表现了突破思维定势的线索追踪技巧。这种技巧不论是对进攻还是防御来说,都非常有用。
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较量是欺骗和反欺骗互动中不可避免的表现形式这一。不论是哪一种欺骗,不论其目的如何。
本质上,战略性欺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首当其冲的表现就是他们敢于在战略层面任由欺骗充分发挥效能。
但内容上,欺骗者最体现想象力的地方就是手段方法。虽然 Whaley 认为,欺骗的手段方法即便多次重复使用也不会失去效应,但是,成功的欺骗者大多采取了非常罕见的非常规手法来隐真示假。
1943年,盟军在北非沿海港口集中大量部队,准备登陆西西里岛。从战略上看,北非战役结束后,盟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西西里。
“关于这一点,只要不是十足的笨蛋,谁都会知道” —— Anthony Browne
但为了减少登陆阻力,盟军决定实施欺骗。
丘吉尔批准的计划是这样的:搞一具男性尸体,把他装扮成皇家海军陆战队一名因飞机失事而死亡的参谋人员(“马丁上校”),在他身上放一份特别炮制的文件,明确表示盟军准备在地中海发起进攻。但目标并非西西里。然后让尸体漂流到西班牙海岸,引起德军和西班牙情报机构的注意。
这个欺骗计划极具想象力。当那个不存在的人携带着精心伪造的文件出现在希特勒面前时,德国人“从没想到英国情报机构会利用这样的手段来传递假消息”。
欺骗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些是出自个人的天赋和性格因素,有些则是受到外在环境的刺激。
创造力有些时候会在巨大的外在环境刺激下爆发。
此时就不仅表现出设计陷阱的手段精妙,还能表现在他们的突破常规方面,甚至敢于冒险突破自己的行事风格。
在历史上成功的欺骗案例中,⚠️很少有被骗者因为缺乏情报资料而错过发现欺骗的机会,他们往往只是因为在分析过程中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失去了觉察欺骗的机会。这点很重要。
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欺骗对象落败于欺骗,不如说他们是在想象力和创造力上输给了对手。
⚠️要破解欺骗者多样化、非常规的欺骗方法,潜在受骗者往往需要突破思维定势。
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就如一张巨大的多维蛛网,而打破思维模式和创新就是 “在记忆蛛网中建立新的联系和路径,从而将原本并无直接联系或联系微弱的事实和概念,重新连接起来”。
没有什么信息是不相关的 —— 英国谚语
1968年,苏联突然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举世震惊。苏联和捷克之间的危机升级以及此前所谓的军事演习,早已把这次入侵映照得十分透彻,但是,所有的情报机构都没有察觉。
因为没有人敢于想象社会主义国家会发生入侵事件,同样,也没有人想到苏联此前的军事演习和政治姿态与最后的强制手段是有对应关系的。
相似的情况发生在海湾战争之前的伊拉克。谁能想象一个阿拉伯国家会对其阿拉伯兄弟发起突然袭击?谁能想象伊拉克在经历了8年的两伊战争后,萨达姆还会发起一场战争?
—— 行动力的竞赛 ——
理论上,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理论上,战略性欺骗意味着心理上牵引对方的决策者,这是一个在无形中诱导心理权衡的过程。
很明显,心理战使用的也是相似的方法。他们有想通之处,但是有些情况下不完全相同。
⚠️心理战的目标并不是让对手有特别的行动,而仅仅是影响对手的心境,让对手感到战争是无望的、反抗是无用的、社会是虚无的、自己的遭遇是不公平的、对手是强大无敌的…… (在此需要关联《“冰河”已在你心里,这就是他们的目的 — — 监视之恶(三)历史和现实,拆穿谎言》)这才是成功的心理战。
⚠️战略性欺骗则不满足于单纯的心理影响。从行为本质上讲,战略性欺骗是以欺骗者行为牵动欺骗对象的利他行为,双方在行动力方面的竞赛却是看得见的。
对于欺骗者而言,行动力指的是执行欺骗的能力,它是使纸上谈兵的欺骗计划化作现实的欺骗行动的关键;对于欺骗对象而言,行动力意味着应对欺骗的反应能力,也是反欺骗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
行动力的衡量指标包括双方在作为时的速度、质量等要素。
值得一提的是,在战略性欺骗中,除了决策者、计划制订者以外,还有一类人,即 执行人员。根据需要,执行人员可以暂时吸收正规部队的军人参加活动,让他们进行假的无线电通信和欺骗性伪装,模拟大部队的运动或驻扎。
不论是政治人物、还是外交官、公务员、特工、商人、还是新闻记者,都是战略性欺骗中的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战时盟军的欺骗行动之所以如此出色,与良好的行动力是密不可分的。仅就伪装示假方面,就能看出盟军在行动上丝毫不怕麻烦、不惜成本、毫不马虎。
为了使德军深信盟军的进攻目标是加来,盟军请来了当时英国最优秀的建筑师,在多佛尔修建了一座巨大的输油码头。这座码头包括输油管道、储油罐、发电站、消防队、乃至警务室,一应俱全,但全部都是采用伪装了的脚手架、纤维板和破旧的下水管道制成的。为了进一步显示盟军的主要集结地点在多佛尔和剑桥地区,通信人员甚至从蒙哥马利的实际驻地朴茨茅斯到多佛尔设了通信专线,使所有电信均从多佛尔发出。
由于欺骗者本身所处的主动位置,其行动往往有充分的时间,这是成功欺骗行为的一个必要条件,却经常被忽略。
欺骗者需要有充足的时间一点点对对手制造虚假印象。时间越多,对欺骗者就越有利;越是具有战略性的行动,就越需要时间。
珍珠港事件前,尽管日本方面精心安排了外交谈判、特遣队实施无线电静默等方式,掩饰即将发起的突袭,但是,美国情报部门通过“魔术”破译了日本外交电报,表明日本想在太平洋某地发起攻击。
原本反欺骗和避免突袭已成定势,可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份情报报告在各级渠道中周转直到最终落到夏威夷陆军司令官手中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珍珠港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
足见,是美国方面的行动滞后导致了惨剧。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利用密码破译等技术侦查手段已经显现出很大的优势,然而,⚠️缺少的是迅速处理海量资料的能力,更缺乏装置难以从“噪音”和欺骗中分离出正确的“信号”。
在巴巴罗萨行动、第四次中东战争前,都存在类似现象。
欺骗者经常能占据上风。但如前所述,被骗者在逻辑上是有可能挫败骗局的。因此,必须考虑潜在的被骗者的弱点,以及反欺骗的可能性,来决定实施一项周密的欺骗行动。
—— 弱者的武器 ——
战略性欺骗有诸多益处,可以让你实力倍增、是反情报利器、收效大、成本低,能够迅速扭转战略态势。但是和所有策略一样,它是辅助手段,无法完全取代实力,技术能力依旧是主要因素。
历史上的战略性欺骗十有八九都能成功,而且带来的是远远大于成本的收益。这是绝对的优势,也因此欺骗者乐此不疲,以至于忘记了决定最终战略后果的是实力,
战略性欺骗是弱者的武器。
许多人相信,由欺骗而达成的突然性可以增大弱者的实力,从而使对峙辩证法失灵。所以,有些决策者在策划时会把战略性欺骗视为灵丹妙药。
赫鲁晓夫在决定向古巴部署导弹时,也求助于战略性欺骗。赫鲁晓夫希望通过欺骗隐蔽苏联的行动,在美国获取真实消息时已经将导弹发射基地建好,这样不仅可以改变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战略力量对比,还能够迫使美国在柏林等问题上作出政治让步。
如果不出意外,苏联人本来完全可以建成那些基地,进而将美国大多数重要城市置于危险的边缘。但是,苏联的战略性欺骗在最后关头输掉了,接踵而来的是美国的最后通牒以及战争甚至核战的威胁。
事实上大多数战略性欺骗者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即 它具有风险性和投机性。
欺骗和拒止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严密的安全措施,欺骗计划的泄漏自然会将欺骗者陷入不利的境地。
地缘政治的本质就建立在欺骗上,在国际外交中行使欺骗策略不会受到道德谴责,但肯定会影响欺骗者的信誉。古巴导弹危机中,尽管欺骗计划失败,苏联做出了妥协举动,但是这一事实足以令苏联颜面尽失,最终波及赫鲁晓夫下台。
在国内政治中,执政党和反对派之间的对峙经常无所谓什么信誉,但如果反对派的手段太脏,对其日后的立足有可能带来不利。
可能有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
⚠️欺骗者在传递的假消息里面必须掺杂一些真实信息。这有点像政治宣传中常用的半真相招数(Half-truth)。但是在战略性欺骗中,这点更为危险。
因为其中包含的真实信息的风险难以准确评估,有时会因此带来严重的后果。这方面最典型的是50年代联邦调查局的“奇袭”行动。
当时联邦调查局希望通过向苏联军事情报机构提供假情报,误导苏联的生物武器研发方向,浪费苏联的人力和资源。
它通过双重间谍向苏联格鲁乌提供了一种名为“GJ”的毒气资料。尽管这些资料已经经过美军科学家的严格评估,并得到了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批准,但是,事实上苏联人根据这些材料真的发展出了自己的生物武器。
这一例子充分说明了假情报的风险。美国人相信自己提供的材料会让苏联的研究进入死胡同,但实际上苏联人通过另一个渠道解决了这一问题。
⚠️这里面的错误在于“此处未被发明综合症” not invented here,美国人过于相信自己对某一技术的把握了,认为人类的思维模式、解决科技问题的思路大致相同。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对手解决问题的途径有时候会出人意料。
不要轻敌。
这种风险很难准确评估,于是它会构成战略性欺骗的另一种无形成本。
下一篇文章将介绍主要方法。这些方法在大大小小的欺骗计划中都是非常好用的,不论是骗丈母娘、社交工程攻防、政治反抗、反侦察、游击队、外交、还是实战。
—— 未完待续 ——